梅雨季,南方地区为何降水不断?

来源: 来源:中国气象报     发布时间: 2019-06-24 09:32    【字号:  

 采访人:中国气象报记者唐淼

  “梅雨细如丝,蒲帆轻似叶”,这是人们印象中的江南烟雨。然而据最新统计,自6月上旬以来,我国江南、华南等地出现强降雨过程,引发多地洪涝灾害。经过短暂停歇后,本周南方还将遭遇三轮密集的强降雨“车轮战”。专家分析预计,此次强降水属于典型的梅雨锋面降水,西南暖湿气流更为强盛,冷暖空气交汇明显,持续时间将更久、强度更大。

  今年梅雨季,南方地区为何降水不断?

  梅雨锋是幕后推手

  入梅以来,上海、江苏南部、浙江北部、安徽南部等地出现大雨或暴雨,安徽宣城局地大暴雨达100~140毫米,让大家见识了梅雨季的威力。那么,梅雨季强降雨不断的原因是什么呢?

  每年四五月份,北方冷空气南下,赤道附近的暖空气北上,冷暖空气交汇,在华南地区形成准静止锋现象;五月下旬以后,随着南海夏季风的暴发,暖空气开始起主导作用,规模变大,冷暖空气相持的主战场向北推进,这样就形成了江淮梅雨锋面系统,也就是常说的梅雨锋。换言之,南方热气流携带大量的水汽,遇上北方来的弱冷空气,就会产生规模庞大的对流现象,从而进入淫雨霏霏的梅雨时节。另外,大气环流的变异性会导致每年梅雨期开始有迟有早,梅雨持续时间有长有短。

  梅雨锋不但带来降水还与强对流天气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它是东亚季风区冷暖气流相互交锋的战场,是在江淮流域并向东延伸到韩国、日本等地的一条具有数千公里长的雨带。雨带中的暴雨分布不均匀,常有数个暴雨中心,当锋面附近的降水强度达到暴雨程度即为梅雨锋暴雨。在梅雨锋持续时间特别长的年份,往往暴雨频繁,造成洪涝灾害。

  形成梅雨锋暴雨的大气环流条件一般包括:在亚洲的高纬度地区对流层中部有阻塞高压或稳定的高压脊,大气环流相对稳定少变;中纬度地区西风环流平直,频繁地短波活动为江淮地区提供冷空气条件;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有一次明显西伸北跳过程,暖湿气流从副高边缘输送到江淮流域。在这种环流条件下,梅雨锋徘徊于江淮流域,并常常伴有西南涡和切变线,这些条件不仅维持了梅雨期连续性降水,而且为暴雨提供了充沛的水汽。

  梅雨也有“非典型”

  梅雨是东亚大气环流春夏之交季节转换期间特有的气候现象,梅雨季节各地往往在6月8日入梅,7月18日出梅。空间上可以划分为3个典型梅雨气候区:江南区、长江中下游区、江淮区。长江中下游地区正常的梅雨季约在6月中旬开始,7月中旬结束,梅雨期长约20-30天。目前,国家气候中心最新监测预测结果显示:西太平洋副高较前期有阶段性北跳,根据环流和降水等气候信息及《梅雨监测指标》国家标准,今年长江中下游地区于6月17日入梅,较常年(6月14日)偏晚;江淮区今年入梅时间也较常年(6月21日)偏晚;江南区已于6月5日开启,偏早3天入梅。

  江苏省气象科学研究所研究员徐群于1965年将梅雨分为早梅雨和典型梅雨两种,持续连绵的阴雨、温高湿大是典型梅雨的主要特征,但有时梅雨却是“非典型”。“进入新世纪以后,长江中下游梅雨呈现得不清晰了,主雨带集中在淮河流域,于是有专家提出‘非典型梅雨’的理念。”周兵说。虽然梅雨是指每年6月中旬到7月上中旬,长江中下游区域出现的一段连阴雨天气,但就具体年份来说,梅雨开始和结束的时间、强弱等却存在很大差异,有的年份并不明显,甚至会产生空梅现象。东北冷涡偏强偏南时,在它的影响下,梅雨也不是典型梅雨,因为此时的梅雨期不属于冷暖空气大会战的结果,而是小股冷空气的游击战、运动战。“今年,受厄尔尼诺等因素影响,副热带高压位置总体偏南,梅雨呈现出南部多北部少的主要特征。”周兵说。

  6月17-18日,浙江、湖北、江苏纷纷入梅,梅雨上位,占据长江中下游舞台,浙江杭州、湖州、嘉兴、绍兴、宁波、舟山、衢州、金华等地强降雨持续。

  周兵提示,长江中下游进入梅汛期后,强降水过程将较前期明显增多,极端性更强,同时雷雨大风、龙卷风、冰雹等强对流天气也更为频繁。沿江及以南地区的部分强降水落区和前期重叠,中小河流洪水、山洪、地质灾害及城乡内涝等发生风险高,需防范叠加效应及滞后效应的危害。


附件下载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