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岁有五 不负韶华

国家预警信息发布中心成立五周年

来源: 中国气象报     发布时间: 2020-05-18 08:44    【字号:  

518日,国家预警信息发布中心成立五周年。

  五年来,搭建运行突发事件预警信息“第一时间、权威发布”共享共用平台,形成“一纵四横”业务网络,建立全国全媒体矩阵,预警中心走出了一条特色发展之路。

  中国气象报记者 张宏伟 文科

  成就篇

  一纵四横 一通四达

  当“生命”二字深深镌刻在预警人的心上,当把“为人民服务”当作永恒的追求,“预警信息让生命更安全”是初心,也是不断践行的使命。

  从突发事件预警信息“第一时间、权威发布”共享共用平台搭建运行,到“一纵四横”业务网络形成,再到全国全媒体矩阵建立,国家预警信息发布中心(简称“预警中心”)用五年走出了一条特色发展之路。

  气度,源于第一时间发出权威声音的使命

  我国幅员辽阔,各种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对经济发展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了严重威胁和破坏。如果能有一个统一权威的声音,打破部门藩篱,将纵向到地方、横向到部门的应急联动“串”起来,那么应对各类灾害是不是会更有力?

  2006年,在原国务院应急办的支持下,中国气象局以“具有国家、省、市、县四级垂直管理体制优势,已建成全国上下贯通的气象通信网络,建立了国家、省、市、县四级长期稳定可靠的实时业务运行机制和值班值守制度,以及建成了具有一定规模的灾害性天气预警信息发布渠道”等优势,成为国家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以下简称“国突系统”)建设的承担者。

  2011年国突系统项目启动,2015年国家预警信息发布中心成立。自此,“一纵四横”的业务网络逐步形成,“一通四达”的信息发布手段逐渐完善。

  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两个坚持、三个转变”防灾减灾新理念的指导下,作为国务院应急管理部门面向政府应急责任人和社会公众提供综合预警信息的权威发布机构,预警中心“跳出”气象部门,融入各行各业,成为国家应急管理业务链条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样的数据格外令人安心:五年来,国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发布预警或警示信息136万条,预警提示短信送达78亿人次,全国预警信息发布年正确率由2017年的99.69%提升至2019年的99.96%

  速度,践行发挥“瞭望哨”信息发布社会功能的初心

  2019810145分,超强台风“利奇马”在浙江温岭城南镇登陆。作为新中国成立以来登陆浙江强度第三的台风,它一路北上,影响浙江、上海、江苏、山东、河北直至东北,险情一触即发。

  然而,早在台风登陆前8小时,中央气象台发布的台风红色预警已通过全网弹窗推送方式,几乎实时由人民号发送至全国2亿多人的手机,台风影响地区43个预警新媒体账号齐发声,引起了人们对超强台风的极大关注。

  预警信息跑赢台风背后,是预警中心为将信息传送至最后一公里,不遗余力建立起的以“12379”为品牌,包括电视、网站、邮件、短信等在内多手段并用的预警信息发布渠道,是抓住抖音、今日头条、学习强国等新媒体“红利期”,建立预警信息立体传播矩阵的创新尝试。

  截至20201月,31个省份实现移动、联通、电信接入,49万个农村大喇叭、7.8万个乡村信息服务站,8个海洋气象广播电台守在“最后一公里处”,将预警信息传播至村镇、城市、海岛、牧区,预警信息覆盖率超过87.3%,气象灾害预警发布时效缩短到58分钟。

  同时,全国预警信息发布机构全部入驻百家号和人民号,头条号和抖音号开通率达85%;学习强国、百度、腾讯等平台的支持,也使预警信息发布覆盖面更广,传播速度更快。

  温度,让合作从“今日握手”化为“一生之诺”

  发布手段更加多元,覆盖人群更加广泛,预警信息更加精准及时……经过五年的经营,预警信息发布能力稳步提升。如何将这份力量向外延伸,“走出去,请进来”成了预警中心的关键一步。

  五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关怀指导下,在各部门配合下,国家预警信息发布各级系统已汇集了水利、农业、林业、旅游、国土、外交等30余个行业或部门的两百余类预警信息,实现实时收集、共享和快速发布。

  在这场来势汹汹的新冠肺炎疫情中,预警中心主动与国家卫健委相关部门对接,以实现数据共享。卫健委宣传司与国家预警信息发布中心联合印发通知,更是成为各地预警信息发布机构与卫生健康部门迅速对接的“绿色通道”。

  为助力快递小哥在灾害性天气发生时能及时调整收寄、配送计划,在中国快递协会的协助下,预警中心与国家邮政局邮政业安全中心联合,以“战疫速递”小程序为载体推出“气象预警”服务功能。上线仅一周,就推送接近1000条黄色预警等级以上的灾害预警信息,有效覆盖27个省145个市超过45万名快递从业人员。

  从最初的战略擘画到今日收获广泛共鸣,与各部门的快速联合,体现着1+1大于2的合力,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筑得更牢。

  如今,这份力量与责任也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历经四年,由中国气象局与香港天文台联合推动建设的全球多灾种早期预警系统亚洲枢纽(GMAS-A)已取得初步成效,并获得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认可。各国气象水文机构发出权威预警声音的作用得到提升,亚洲范围灾害风险信息的可用性和民众获取度也稳步提高。

2019年,国家突发预警发布平台接入应急管理部指挥中心。

  技术篇

  国突系统 制胜一招

  五年前,预警中心接过“预警信息发布工作事关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嘱托,扛起了权威发声、传递信息的责任担当。

  五年后,他们用成绩证明: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和正确领导下,预警信息发布业务体系初步形成,科技投入不断增加,预警信息发布能力显著提升。

  预警信息发布业务体系初步形成

  2016年初,大半个中国经历了一场“超级寒潮”。不同于2008年的大范围低温雨雪冰冻灾害,这一次,一个权威的声音“串”起了纵向到地方、横向到部门的应急联动,使整个社会良性运转。

  面对灾害风险日益突出、灾害链条日趋复杂的严峻形势,预警发布工作筑牢第一道防线,多次在综合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等突发事件中成为“制胜一招”,而依托中国气象局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系统建立的国家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以下简称“国突系统”)则是这“制胜一招”的“神兵利器”。

  如今,我国突发事件预警信息“一纵四横”的业务网络已经形成。在纵向上,部署了包括1个国家级、31个省级、358个地市级预警发布管理平台和2016个县级发布终端,实现了国家、省、市三级平台和县级终端的互联互通、信息实时共享;在横向上,每级都对接政府应急管理及相关部门,并由政府主导在各个相关部门部署预警发布系统访问终端,通过终端实现各部门预警信息发布。

  精准靶向预警 诠释科技内涵

  “深圳市政府提醒:我市沿海和海区台风蓝色预警已生效,沿海和高地有大风,请市民和游客勿前往滨海旅游区,远离海边等危险区域。”2018年汛期,在广东省深圳市大鹏较场尾度假的王先生收到这样一条信息。

  这是深圳市气象局与深圳联通在重点沿海风险区发布预警信息的首次尝试。通过各运营商在前端展示重点场所位置、区域、实时用户分布情况的数据,预警可直接对单个或多个预设重点风险区发布。

  除了精准靶向发布技术,还有多项成果不断出炉:研制预警信息通过卫星发布的协议自适应技术,解决了预警信息“全天候”发布和“偏远地区覆盖”难题;利用机器学习技术建立了强对流天气快速判识和预警生成模型,自动生成具有种类、位置、范围、移动方向等属性的强对流监测预警信息,预警最大提前量达50分钟,预警位置精确到一公里。

  破解发布难题 实现全面共赢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从某种意义上说,要实现预警发布的全面共赢,探索并完善相关机制是解题“钥匙”。

  自20142月起,预警中心根据预警信息发布工作需要,从标准层级、灾害种类、业务流程三个维度,进行预警发布标准体系框架设计;对国际通用警报协议进行本地化创新和拓展,研发涵盖预警信息覆盖、精准发布等方面的预警发布国家标准……一套覆盖全面、层次清晰、衔接科学的标准体系,保障了这个复杂业务平台的高效稳定运行。

  此外,各种机制设计也使预警信息发布业务焕发出稳定运行和长效发展的“生命力”。预警信息统一发布机制,实现了全国2774个发布单位130种预警信息在系统中的统一发布;国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运行管理机制,形成了全国一体、自上而下、统筹各方、迅速高效的系统管理模式,促进了政府应急管理水平的提升;媒体传播联动机制,使构建广覆盖的预警信息立体传播网络成为可能;建立了基层预警信息发布应急联动机制,完善基层应急管理体系。

2018918日,在中国-东盟气象合作论坛上推广GMAS-A系统。

  情怀篇

  五年奋进路 预警守安宁

  破茧而出 迎接大考展能力

  20167191时至216时,北京市出现强降雨天气,此次降雨持续时间长、总量大、范围广。数据显示,全市平均降雨210.7毫米,城区274毫米。降雨总量超过了2012年“7·21”北京特大暴雨。

  强降雨初期,预警中心就启动了特别工作状态,与北京市预警信息发布中心联动,开通特别渠道,时刻监测。四年前广渠门桥下的积水让人寸步难行;四年后,即使在降水量高峰期,桥下也能畅通无阻。2016年“7·20”暴雨,京津冀三地共发布各类预警信息751条。

  “北京还是北京,‘7·20’不再是‘7·21’。”这是预警中心副总工程师杨继国每次进行预警发布和防灾减灾讲座时都要提起的案例。他是这两场暴雨的亲历者,也是预警发布业务的参与者。同样的地点,相同的时间段,相近的降水量级,只是时隔四年,因为预警中心的成立及越发完善的预警信息发布和联动处置机制,避免了悲剧的重演。

  渐入佳境 对接部委增合力

  国家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建成后,与各部委的对接便开始了。

  这项艰巨的任务落在了陈洋身上,来自预警工程室的他是个技术能手,但并不熟悉对外联络工作。

  刚开始,许多部委不了解国家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对接起来很艰难。在一次次沟通协调中,预警中心及时调整对接思路。从谈技术向谈合作转变,从数据对接向平台推介转变,从合作发布单一预警信息向推送多方面提示信息转变,预警中心不断调整策略,终于敲开了教育部的大门。

  20197月,陈洋与同事开始和教育部对接。对接前,陈洋做足功课,先是找到预警信息发布源头,再去走访预警信息发出的部门,介绍平台优势,谈部门合作。经过一个半月沟通、讲解,最终双方建立起预警信息发布的合作联系。而教育部也成为预警中心转变思路后第一个建立合作关系的国家部委。

  目前,预警中心已成功接入16个行业的76种预警信息,更加紧密地融入了各行各业。

  寄语

  ●中国气象局副局长余勇:

  国家预警信息发布中心初步建成了多部门共享共用的国家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努力做到重点灾害预警不留盲区,有效解决了“最后一公里”问题,充分发挥了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作用。面向未来,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防灾减灾救灾等重要指示精神和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让预警信息发布系统在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保障人民安全福祉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交通运输部应急办二级巡视员周旻 :

  通过向应急责任人和社会公众精准发布预警信息,为广大人民群众营造安全便捷的出行环境。

  ●中国信通院产业与规划研究所副所长陈辉:

  预警发布救命,信息通信支撑,共保公共安全。

  ●自然资源部地质灾害技术指导中心副主任刘传正:

  国家预警信息发布中心为传播防灾信息、提高公众社会能力作出重要贡献。

  ●水利部减灾中心:

  一纵四横,筑造防灾减灾烽火台。权威发布,撑起公共安全保护伞。

  ●中国标研院公共安全标准化研究所副所长秦挺鑫:

  积极推进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建立健全预警发布标准体系。

  ●中国互联网协会副秘书长何桂立:

  通过新一代信息技术实现预警信息发布新形式,助力社会公共安全,共保人民生命健康。

  ●中国扶贫基金会副秘书长王军:

  双方联合开展防灾减灾预警信息发布工作,未来将为贫困地区提供更加精准的预警信息服务。

  ●清华大学公共安全研究院副院长袁宏永:

  预警信息发布为全社会公共安全提供了先导和保障作用,让人们的生命更安全,生活更美好。

  ●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副院长、教授张海波:

  加强预警信息发布是推进应急管理体系与能力现代化的重要路径。

  ●北方工业大学:

  国家预警信息发布中心是我国应急管理体系的重要部分,为我国公共服务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滴滴出行党委副书记、高级副总裁曲越川:

  关注预警,安心出行。

  ●每日互动CEO、第二十四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方毅:

  携手公益信息推送联盟,继续探索从分钟级推动到秒级和亚秒级的信息传播。

  ●成都高新减灾研究所所长王暾:

  期待继续引领灾害预警发布事业。

  ●小米公司MIUI体验总负责人金凡:

  MIUI12搭载预警发布,保障人民生命安全。

  ●人民日报新媒体中心陈雪娴:

  国家突发预警发布系统正式入驻人民号平台,通过人民号可以听到“第一声音、权威声音”。

  ●字节跳动政务合作总监陈书林:

  与国家预警信息发布中心合作,共同推动预警信息精准快速发布。

  ●百度百家号政务总监李璐:

  国家预警信息发布中心在百家号建立应急信息发布矩阵,数千万百度App用户在第一时间获知防灾减灾抗灾信息。

  (来源:《中国气象报》2020518日三版 责任编辑:张林)



附件下载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