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人民情怀融汇于提升治理效能实践

来源: 中国社会科学网     发布时间: 2020-10-16 18:00    【字号:  

习近平总书记在教育文化卫生体育领域专家代表座谈会上强调,我们要着眼长远、把握大势,开门问策、集思广益,把加强顶层设计和坚持问计于民结合起来,把社会期盼、群众智慧、专家意见、基层经验充分吸收到规划编制中来。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一直将“人民至上”理念贯穿于发展民生工作之中,将“问计于民”的政策贯穿于领导格局之内。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人民群众既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也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更是社会变革的决定性力量。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在“十四五”谋篇布局中,我们更应该广开言路,汲取群众智慧,俯下身、沉下去,让广大人民群众能讲话、敢讲话、出真招、献良谋,画出最大同心圆。

一、集众智汇众力,助力实现百年目标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我国将进入新发展阶段。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用中长期规划指导经济社会发展,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一种重要方式。五年规划编制涉及生态环境、就业创业、居民收入、科技创新等方方面面,同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息息相关。

《尚书》有言:“好问则裕,自用则小。”政治乃众人之事。治国理政,亲身征询于田野,虚心问计于百姓,才能把握群众所思所想所盼,凝聚民心民智民力。对此,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长沙主持召开基层代表座谈会,听取了基层干部群众代表对“十四五”规划编制的意见和建议,他强调:“好的方针政策和发展规划都应该顺应人民意愿、符合人民所思所盼,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总书记的讲话,深刻诠释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突出表现了“问计于民”在“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地位,有利于更好激发众人拾柴的心劲儿、披荆斩棘的干劲儿,为实现百年奋斗目标凝聚磅礴力量。

二、审时机度时势,胸怀全局体察民意

“不审天下之势,难应天下之务。”2020年,面对新冠疫情暴发,党中央准确把握疫情防控形势,立足全局、着眼大局,使我国疫情防控和经济恢复水平均走在世界前列,赢得了这场抗疫斗争的伟大胜利。细察这场伟大的人民战争,正是中国共产党将“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理念始终贯穿于抗疫斗争的结果。机关干部下沉一线,主动深入现场,找准危机之点,实施有针对性的风险防范化解措施;各级党组织深入群众,了解不同群体诉求,为疫情后期的精准施策找依据,因情施策,不断调整。立足时势变化,体察人民需要,最终取得了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斗争重大战略成果。

“历史的十字路口、发展的关键阶段,需要审时度势、拨云见日的思想引领方向。”自新冠肺炎发生以来,中美贸易冲突、世界经济下行风险加剧,不稳定不确定因素显著增多。在这种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正在发生深刻复杂变化的情况下,我们要保持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必须“深入研判、深入调查,科学决策”。从农村到城市,从教育、科技、卫生、政法等战线,到新的社会阶层人士、快递小哥、网店店主等,只有认真倾听群众心声,更加贴近基层实际,才能使党的路线方针落到实处,党和国家事业才能最终取得胜利。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但机遇和挑战都有新的发展变化。同时指出,我们党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党,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因此,谋划“十四五”时期发展,要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努力在推动高质量发展过程中办好各项民生事业、补齐民生领域短板。切实把社会期盼、群众智慧、专家意见、基层经验充分吸收到“十四五”规划编制中来,齐心协力把“蓝图”谋划好,确保规划制订可操作、可落地、可实现。

三、革新问计思维,破除传统路径依赖

千计万计,群众路线是第一计。谋划“十四五”时期发展,必须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而对于如何实现以人民为中心,使政策落地实现有效果,是我们需要深入探讨的课题。首先,基层作为社会问题最直接的感知者和回应者,是否做到了政策任务在一线的落实?2019年《半月谈》刊发《坏了没人修,入冬要“冬眠”:农村改厕,“细节”不当成摆设》一文,指出一些地区在农村厕所改造中存在的“不实用、不能用”及“样子工程”等问题。还有一些地方,“问计于民”又出现了一些新表现,比如:将“红头文件”改成“白头”,或不再对文件进行编号,等等。有的是因为长期庸懒散,不肯想新办法;有的是因为能力不足,只能套用老办法。老办法不顶用,新办法不会用,硬办法不敢用,最后只能以其他方式来对付。

自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进入了全面深化改革纵深推进阶段。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目标的确立,使得改革创新成为一个高频热词。如何在基层实现更好的治理能力的创新,敢于直面问题,革新思维能力便显得尤为重要。好作风离不开实干,好办法离不开实践。我们正在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不论是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还是化解重大矛盾,都需要党员干部创造性地落实中央部署。党员干部如果站位不高、学习不够,很难适应新形势新任务。因此,要切实把思想认识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上来,提高政治站位,坚持问题导向,不做表面文章,务求取得扎实成效,真正形成“问计于民方知虚实,问需于民方知冷暖”的良性发展。

四、创新问计模式,推动持续健康发展

问计于民,人民至上。2019年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听闻郭建群代表来自湘西,询问十八洞村“现在人均收入有多少了”,“去年有多少人娶媳妇儿”;得知80后代表刘蕾是赫哲族,关心“现在还有多少人靠打鱼为生”,“江里的鱼还多不多”;了解到娘毛先代表是来自牧区的妇产科医生,关切“青海有的地方面积很大,农牧民看病怎么解决”……总书记率先垂范,真正实现了“问计于民”中的带着责任、带着感情、带着问题,真正做到了问出实效、问出成果。

有问计于民的保障,才能使发展蓝图自上而下、层层推进时收获最佳的政策效应,而有创新的问计模式,推进问计模式的纵深发展,才能真正达到问计于民、问需于民的最终目的。

在问计模式的创新方面,发展网络问政成为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拓宽民主渠道的有效方式之一。从信访接待、信件投诉,到民情热线、市长热线,社情民意表达渠道不断拓宽,而进入互联网时代,网络即时、开放的特征为倾听民众声音提供了便利。“领导留言板”开通网民留言办理工作以来,2019年,网民留言总量近50万件,各级领导干部回应落实近40万件。借助“互联网渠道”广开言路,汲取民众智慧,为“十四五规划”编制汇集民意、倾听民情、赢得民心,是“中国式民主”又一次生动体现。

此外,我们要推进问计工作模式向纵深发展,要深入问、反复问、多样问。深入基层、深入群众集思广益,把群众的意见及时梳理、归纳,形成决策后,又到群众中去宣传解释,并让群众在执行中检验决策是否正确。问的形式应多样化,可以采取召开座谈会、开展专题调研或与群众面对面交流等多种形式。真正实现拜人民为师、向群众学习,突出高质量导向,推动党和国家事业的蓬勃发展。

五、健全问计制度,科学推进民主决策

现代国家无不重视制度的建构,一个国家制度的完备程度也是衡量其国家治理体系完善程度的主要标准。对我国来说,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断发挥和增强我国制度优势,是事关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根本性、全局性、长期性问题。不断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我国改革开放40年取得巨大成就的根本保障,也是中国共产党探索国家治理问题得出的重要结论。

为推进科学决策、民主决策,近年来各地出台了一系列措施。比如,决策之前必须进行合法性审查,必须进行安全性评估。再如,决策之前要召开必要的专家论证会和民意听证会。但由于各种原因,这些措施还得不到很好的落实。要提高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必须让问计于民成为决策的“标准配置”。例如,2014年上海市委办公厅、市政府办公厅发布了《上海市人民建议征集工作规定》,明确征集工作的基本依据、工作原则、征集范围、考核奖励等内容,由此为调动人民群众政治参与热情、加强人民建议征集工作提供了扎实的制度保证。

“民可近,不可下。民惟邦本,本固邦宁。”从根本上说,基层情怀就是人民情怀。2018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重庆代表团审议时强调:“切实把人民赋予的权力用来造福于人民”。跟老百姓一起吃大盆菜,在地震灾区住临时板房,自己掏钱为乡亲们买年货……在一次次深入基层的考察调研中,习近平总书记访贫问苦,心系群众、不辞辛劳,倾听百姓心声。点点滴滴,为人民情怀写下了生动注解——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

“积力之所举,则无不胜也;众智之所为,则无不成也。”历史和实践都启示我们,人民群众中蕴含着丰富的智慧和无限的创造力。人民是真正的英雄,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动力。因此,在迈向“十四五”的关键点上,我们拜人民为师,以百姓之心为心,充分发挥基层群众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全党同志更要以初心砥砺前行的精神,各担其责,各尽其力,凝聚起同心共筑中国梦的磅礴力量!站在百年目标的门槛上,我们党立志于中华民族千秋伟业,百年恰是风华正茂时,坚持问计于民就是把人民情怀真切融汇于提升治理效能实践的精神状态,就是把全面贯彻党中央顶层设计战略意图转化为以为民为中心的实干作风,就是在坚持突出目标导向、结果导向和问题导向中实现高质量发展要求,只有这样,在党的坚强领导下,进一步做好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把加强顶层设计和坚持问计于民统一起来,新发展阶段的改革创新伟大实践就能创造出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新境界!

附件下载

相关链接